創圖緣起

選佛圖創造者 蕅益大師

選佛圖,是由明代高僧蕅益大師所創造的殊勝法寶。透過《選佛譜》的序文(敘),我們可以看到一段橫跨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程。從二十三歲初見升佛圖,後來又見到幽溪傳燈大師的選佛圖之後,在三十一歲時大師嘗試創造第一版選佛圖。最終,大師五十五歲歸臥靈峰山,仍然輾轉難眠,心繫修改選佛圖一事。為何大師心心念念,不斷創新改版,堅持要創造出一個不可思議的佛法遊戲呢?

除了採用大師自述的原文整理出關鍵整理之外,本站也提供一段以白話文方式,參考相關文獻,創作出一段小說體裁的故事,提供參考。

大師創圖歷程整理

註:以下地名之現代地點對照,是依據聖嚴法師所著的《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》之第205頁至第218頁。

(1)明朝萬曆已未(1619)年,大師時年21歲

曾於留都坊間(江蘇南京 留都普德講堂),購得一升佛圖,絕無倫次,甚為可嗤。選佛之語,始於禪客點悟丹霞,而「選佛圖」傳聞創自捺麻僧也,學士解縉作「升官圖」,故捺麻僧作「選佛圖」,必應博諳教乘,深知禪律,未有不達法門中事,輙敢師心自創立者。惜其失傳,無從得見。

(2)癸亥(1623年 25歲)

武林蓮居(浙江杭縣 武林山蓮居庵),隨喜一選佛圖。乃幽溪無盡大師所作。具顯十法界升沈之致。足稱盡美。

(3)乙丑(1625年 27歲)

復於松陵(江蘇吳江松陵鎮 觀音禪院)獲覩一圖,雖統收三教,而理致不清,亦無足取。

(4)已巳(1629年 31歲)

幻寓靈谷(江蘇江寧靈谷山),見諸法友耽嗜博奕,思易之以幽溪之圖,苦無覓處,有別以一圖相示者,云是捺麻作,而文理尤為不通,恐決非舊物,特愚妄者之托名耳。事不獲已,仿幽溪之意,自製一圖,兼增聖凡因行及種性差別,以彰不一之機,設無根信位、及大權護法,以開圓轉之路,逆惡猛心,準《觀經》而許歸淨土;阿鼻極苦,依《華嚴》而徑登兜率;諸天有降德貶墜之苦,無色有窮空輪轉之殃,皆本教乘,非出臆見。又幽溪僅用佛骰一輪,故升沈迥隔,此圖每用四輪齊擲,故轉變無方。

(5)辛未(1631年 33歲)

梓行吳地(江蘇太湖北濱木瀆鎮),流通已廣。次於古杭西山,別見二圖,亦未全美,故皆不傳。

(6)辛巳(1640年 43歲)

幻寓漳南(福建漳浦),每思吳門所刻,猶有未允當處,復改一圖,擲用六輪,方得一界還造十界,一擲備顯升沈。

(7)癸未(1643年 45歲)春初

刻之檇李(浙江嘉興天寧寺),然六輪一擲,六字紛陳,準折詳明,方堪行動,粗心浮氣之人,每以為苦。

(8)辛卯(1651年 53歲)冬

歸臥靈峰(浙江孝豐靈峰山北天目),深念此圖利益,能使人卽遊戲間,頓知六道往還之疲苦、三乘出要之差別,誠為不可思議。而幽溪一圖,則失之簡。予向二圖,並失之繁。展轉反側,竟夕不寐。爰思但用二輪。以為擲行方便。旣易於行。仍多轉變。手書一圖。徧與緇素擲之,咸稱「盡美盡善」,復啟予曰:「此圖一行,真足令人通達一切佛法,請更著譜以申明之,庶俾愚者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間道理,雖有智者亦不敢妄加增損於其間也。」予韙其說,遂述為譜如左。

大師創圖故事

誰知圖中藏玄機,一念相應寶塔現。
旋萬法指歸淨土,憫五濁廣作津梁。
藏虛於實,寓圓於方。
拄天匝地,隨君舉揚。
咄,轉身何處尋蹤跡,驀直歸家夜未央。


※(摘錄於末學自創小說,以故事方式陳述大師創圖緣起)※

失眠之夜 寶塔乍現

辛卯年冬,大師從金陵回到靈峰山。這一夜,皎潔的月光,透過窗櫺照進房內的木桌。桌上未乾的墨硯,擱放著一支狼毫筆以及幾張圖紙。身形清癯的大師,雖然闔上眼睛準備就寢,腦中卻依然轉個不停。翻了幾次身,依舊無法入眠。

大師索性起身,盤腿趺坐床沿,張開眼睛,目光爍爍直盯著桌上的〈選佛圖〉。喃喃自語著:「當初,只是想到此圖的利益,能夠使人在遊戲之間,知曉眾生輪迴六道的往還疲苦,也能明白佛法三乘解脫的方法差別,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!」「只是幽溪大師的〈選佛圖〉太過簡陋。而我之前作的二張圖,又讓人覺得太過複雜。」「如果就此放棄,實在可惜,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改善〈選佛圖〉,讓每個人都願意嘗試和學習呢?」

說畢,大師慢慢地閉上眼睛,陷入深深的思考。大師想起當年發願閱藏弘律,轉眼戒臘虛度三十。雖然勤苦著述,勉強寫了一些心得,或許能跟天下後世學佛者結下善緣,但是自己已經年邁體朽、病冗交迫,想要重興正法恐怕已經無可奈何!

這一年來,大師趁著身體稍癒,奔波忙碌於弘講與著述。春天,在江蘇長干的大報恩寺,抱持著「律既不明,教安得明?教既不明,宗安得名?」的想法,特別用心把菩薩戒的最切要處加以標註,寫出《菩薩戒本箋要》然後定稿,希望能夠方便後學。

「風帆破浪陟危岡,轉憶交情空自傷;七十二峰明月在,千秋逸興付波光。」結夏後,時隔十八年再次故地重遊,來到浙江金庭山西湖寺。回憶三十五歲時,應歸一受籌之請,集合眾人之力,興建西湖寺,作為弘律的根據地。沒想到,不久後受籌即背盟而去。抬頭看到金庭山七十二峰依然如故,明月也依舊,大師想起過往種種,不禁喟嘆物是人非。

慧思禪師曾說:「莫做最後斷佛種人」。在末法時代,諸魔四起、佛法將滅,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發菩提心,不致迷失退轉呢?這幾十年來,雖多方努力,卻常事與願違。每逢病苦或艱難阻礙,他總是深刻自責,懺悔過去種種罪業,發願能代替眾生受苦,並寄望往生淨土。

大師自忖,或註解經論、或弘揚毘尼,僅能略作指月之指,對學佛諸疑也未必能解開迷津,對於學佛的究竟,終究無法具體呈現真實面貌。佛陀尚言:「佛說一切法,實無一切法可說」,如今正逢亂世,想要佛教不衰,必得有非常之法。

「眾生無量,義亦無量」,每個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皆不同,興趣、脾氣、秉性各有差異。有人只愛深山打坐不讀經教,有人嚴奉戒律卻不學定慧,有人則是飽讀經教而貢高我慢,這些都是因為錯誤的知見或偏頗的執著所造成,皆非佛法正途。

「應該如何告訴他們學佛不要有所偏廢,以免走上歧途呢?」大師雙眼輕閉,又提起了問題。《法華經》說「佛法如法藥,佛陀如醫王,能應病予藥」。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,能讓每個人先從知曉自己的累世病因,深信因果、生起信心,才能避免重重障礙,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修習次第呢?大師不禁眉頭緊皺,陷入了更深的思考….

「師父,您該安單了,請早點休息。」隨侍弟子蒼暉靈晟在門外看到大師房內的燭火未熄,悄聲地提醒著。

蒼暉心中起疑:「師父今天為何遲遲不睡?他老人家在想甚麼呢?多年來,師父早已是順逆不驚、隨緣不變,為何今夜如此反常呢?」

今夜,燈燭未滅,大師一夜未眠。燭火明滅搖晃著,冷冽的空氣輕易鑽過門窗縫隙吹入房內,寒氣逼人,大師依舊動也不動。

在五十三歲這個冬夜,所有想法慢慢凝聚。當快要完成時,忐忑、擔心、懷疑、猶豫…不斷迸發,如同蛋殼即將被啄破,黑漆桶底即將脫落…忽然,大師的嘴角笑了,緊皺的眉頭終於慢慢鬆開了…

大師彷彿看見虛空中出現一張〈選佛圖〉,逐漸顯現井然分明的文字方格,方格圖剎那間向四方擴大展開,兀地從圖中湧出一座立體層疊樓閣的寶塔。「這是甚麼啊?」大師一念動轉,寶塔相應而右旋,閣樓層疊,樓頂似明燈燦然。未待大師定眼看清,寶塔巍然已矗立眼前。

「不知可否進入?」身雖不動,但隨心念一起,感覺自己猶如進入夢境般,看到另一個自己的分身出現,走向寶塔。大師的眼界好似跟著進入寶塔,近距離進行觀察巡視一切。進入後又發現塔內〈因地發始門〉後出現了二十一扇門,隨選任一道門打開後,又可以通往各自不同的門。好奇心驅使下,大師一一檢視了每扇門的不同樣貌。

「嗯,沒錯,就是這樣。」隨著逐次檢視,大師的心中也漸漸明瞭一些。途中又遇〈法道流弊〉的五種陷阱,也各有不同的法界果報。他一邊觀察,一邊驚嘆。「原來如此,這樣子就可以看見「一念還造十界」的造作因緣果報,所以十種法界紛然呈現,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、修羅道、人道四洲、色界、無色界諸天羅列其上,真是無亂無雜。」

再往上走,經過〈生善滅惡門〉的差別,再度轉向〈增上戒學〉、〈增上定學〉、〈增上慧學〉的學院課程齊備,逐階而上。過了三學院,即可打開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四種修行位次大門。關關相連、門門相應,從小乘修行果位,轉至菩薩道的十信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從而匯歸〈圓教〉的圓妙、淨土的九品蓮生,三種方便覺地、金剛後心,直至〈妙覺成佛〉的塔頂巔峰。

「這、這、這…這不是我苦心竭慮想要做出來的〈選佛圖〉嗎?原來如此,法界無限、時間空間亦無限量,這現前的一念心,悉能造三千大千世界,也能虛空寶塔湧現!這座寶塔,虛空中湧現,層層疊繞、無量法界竟可呈現…」

「真是不可思議啊!這座寶塔,雖是我所思所想而應現,卻也不屬於我、不屬於誰,而是諸佛菩薩、歷代大德的法身所成。如虛空寶藏無量無邊,此選佛圖幻化寶塔,也是蘊藏無量無邊諸佛菩薩與三寶大德的大悲願心與智慧寶藏….」

大師眼中清楚地看見,這座蘊含畢生修學心得的寶塔,金光晃耀、光明遍照,聳立眼前卻如幻如化。此時此刻,大師眼眶濕潤,眼角不住流下淚水,默自念言:「我心我願,唯有諸佛菩薩為我證知。」

闇夜中,這座寶塔的光輝燦爛,霎時如白晝照亮一切。大師一念悟到,「這、這、這寶塔….不正是以眾生皆可成佛為究竟,標彰佛性普具大平等法的示現。」

先以人天乘法來引導,善惡業報有別,皆因心念不同而起。深信因果為基礎,看透法性皆空寂,才能因應眾生根器不同,引導佛子逐步學習戒律清淨、禪定自在、智慧增上的出世法。若能體悟大慈大悲、利人利己的菩薩道,即刻迴入世出世間的各階位次修行,漸次不亂、不退菩提,終成佛果。三乘妙法,皆歸一佛乘。

看到虛空中的這座支提妙塔,大師明瞭一切所見皆非真實,此生所求一切,也並非為了自己。此時,他真切地體會到「眾生與我,無二無別」的真實快樂,沒有宗派隔閡,也沒有時空限制。那個瞬間,打從心底忘卻了自己的老病殘軀,純然沉浸於如大海般無邊無際的法喜之中。

大師不捨地仰望寶塔,「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!」如海市蜃樓、虛空幻影般,金光寶塔也逐漸隱去…

這個不眠的夜晚,大師想把眾生皆能成佛的秘密,融入一個蘊含佛法無盡藏的〈選佛圖〉,他心想這張圖將來在浩瀚的時空大海中,終有一天會到有緣人的面前。剎那間境隨心轉,他依稀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認真好奇的佛子,展開了〈選佛圖〉的探尋,由此啟動了各各不同的修行成佛之旅。

窗外的月色如此熟悉,大師憶起過往自己跟〈選佛圖〉結緣的點點滴滴,那些畫面如此熟悉。

「噫!此是吳門不唧溜的鍾振之,而今又喚作北天目的老矻硉。幾翻鼓翼欲騰空,幾翻又向荒原蹶…」大師不禁喟嘆。

心念一轉,瞬間將他帶回昔日的留都城,再次遇見那個曾經二十一歲的自己…..


夢回少年 初聞選佛

明朝萬曆已未(一六一九)年,留都城內有座普德講堂,是明代儒學陽明學派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學堂之一。這座普德講堂,平時是地方學子參加科舉考試前的正式學堂,偶爾也會邀請佛教高僧前往講解佛經的聚會場所。為了遷都北京,永樂十九 (一四一二) 年,明成祖在舊都城南京設置了左右前中後共五處留守保衛營,稱為「南京衛」,因此,當地人慣稱南京為「留都」。

一位少年儒生急匆匆地抱著書本,從普德講堂走出來,逕自往城裡市集走去。這位少年姓鍾,名際明,字振之。誕生於江蘇太湖以北的木瀆鎮。父親鍾岐仲與母親金大蓮結褵多年膝下無子,於是他的父親誠心祈求並持誦大悲咒十年。因此他出生時,父母已年屆四十歲。這孩子與觀音菩薩有深厚緣分,七歲斷肉茹素,自幼乖巧伶俐,眾人疼愛,生活無憂無慮。

聰慧的鍾際明十二歲時,父親將他送進學堂學習。認真研讀儒家思想的他,有天夢見自己與孔子、顏淵晤談,便立志要為聖人之學貢獻。二十歲時,註釋《論語》到「天下歸仁」時不能下筆,廢寢忘食三晝夜後,終於瞭悟孔顏心法。當時,正值年少氣盛,又自詡應以千古自任的鍾振之,便一朝開葷飲酒,豪情洋灑寫了數十篇批評佛教的闢佛論。幸好,他的善根未絕,在不久後讀了蓮池大師雲棲株宏的《自知錄序》及《竹窗隨筆》後,他幡然悔悟,把過去所寫的闢佛論焚燒殆盡。

去年冬季,父親忽然撒手人寰。他為父親誦經迴向,禮誦《藥師佛本願經》後,才知曉了原來佛與神有所區別。後來,又聽聞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得知地藏菩薩的往昔生中都是以孝積因,一念相應下有如大夢初醒,涕淚不已。

父親的驟然離世,讓少年面對生死的無常,產生了第一次重大衝擊。他擔心母親也會突然死去,於是想辦法尋找占卜算命。這天,他為了預知母親壽元造訪星象家,獲知了母親在六十二、三歲時會有壽命的節限。這個結果讓他鼻頭一酸,「我已失去父親,母親又將不久而去,該如何是好?」後來,他在心中默默向佛菩薩祈求,願意縮減自己的壽命與功名,換得母親的延年長壽。

走出卜算處所,鍾振之路過了留都市集,聽到書坊主人正在大聲吆喝攬客。「來喔!今天剛到的新貨《升佛圖》來囉,喇嘛僧的稀奇珍品喔!」「想要《升官圖》?沒問題,有有有,升官圖、發財圖應有盡有。」

「燈不點不亮,話不說不明!告訴你們,其實這個『升佛』就是『選佛』的意思,這是有典故的。」書坊主人用手指繞了一圈引導著大家的視線,故作玄虛地說著。 「相傳唐代時候有位丹霞禪師,當年他還是進京趕考的書生,有天路程趕忙下借宿一家寺院,遇到了當家方丈。

那個老方丈看了眼前這個眉目清朗、眼神爍亮的少年郎,忍不住給了他一句忠告:『選官?還不如選佛好啊!』結果,那位書生想了一夜,竟然放棄功名與考試,跟著這位方丈認真修行,後來就成了丹霞禪師。」

書坊主人興致一起,口若懸河地繼續說下去…「咱們這個《升官圖》據說是有名的大學士解縉所作。」「這張〈選佛圖〉更厲害,傳說是喇嘛僧千辛萬苦傳來的。物以稀為貴,整個留都只有這裡有,千萬不要錯過啊!」書坊主人極力推銷著。

「喇嘛僧做的選佛圖?怎麼以前都沒見過?就買一張吧!」少年鍾振之被激發了好奇心,從腰袋中掏出銀錢買了一張《升佛圖》。少年拿著圖,心裡想著:「人家說,遠來的和尚比較會唸經。難道遠來的喇嘛真的比較厲害嗎?如果不是博覽佛教經藏,深知禪宗的修行與戒律的遮止,又完全通達法門中的所有事理,否則怎麼膽敢師心自創出這樣的圖呢?」

回家後,仔細一瞧,少年對於這張「升佛圖」嗤之以鼻,「哎呀!這哪是「選佛圖」啊?根本亂七八糟,太可笑了。」雖然那張圖,令他不屑一顧。但是,丹霞禪師選佛典故的那句話「選官不如選佛好」,卻猶如餘音繞樑,久久不散,縈繞於心。


為利眾生 作選佛圖

已巳年,三十一歲的智旭前去江蘇靈谷山暫住。無意間,看到有些法友不思靜心修行,竟然聚在一起沉迷於賭博遊戲。

原本一股衝動的他,想要過去糾正這些錯誤的行為。忽然心生一念,「像他們這樣的人本來就很多啊,如果有方法能夠轉變他們,從遊戲中也能學習到佛法,那就好了…」

靈光乍現的他,想到可以用〈幽溪選佛圖〉,讓他們知道因果輪迴的法界觀念,就可以明辨是非,斷惡修善。此念一起,智旭轉頭去找,才發現自己沒帶圖,問了周邊人一時之間也找不到。這時,有人拿出了另一張〈選佛圖〉,據說也是喇嘛僧所作的。智旭仔細看了圖說道:「這個圖的文字道理根本不通,應該不是傳說的〈選佛圖〉,看來也是假借喇嘛之名,特意愚弄他人。」

智旭想到自己對幽溪大師的〈選佛圖〉研究多時,為了應急不如自創一圖,既可以改良舊圖問題,也能讓大眾學習到佛教正法,不會再被謠傳的喇嘛僧〈選佛圖〉所欺瞞誤導。他大步流星地走入書房,拿出紙筆一邊思考一邊開始構畫起來。智旭以〈幽溪選佛圖〉為參考,在第一版自創選佛圖,融入自己的心得與看法,作出四個重要的改變與主張:

第一、增加凡聖的因行與種性的差別。

在原本的選佛圖架構之外,智旭主張應該增加凡夫與聖人的因地發心的不同之處,以及頓漸種性的差別,才能夠彰顯不同的根機。

因地發心,是身口意三業的緣起。五戒十善,則是人天善法的輪迴之因。而每個人各有宿世因緣、根器、福德的不同,發心因而各不相同。若有發心志求出世間福業與戒定慧三學,屬於大乘根器。若有以外道、邪見、慢心、見取戒取等錯誤觀念而發心學佛者,也會各自顯發不同種性差別。智旭也將因地的善惡果報加以清楚列出原則,並警醒戒定慧三學行者,最初發心時若無正確知見,就會墮入輪迴、累劫沉淪。

第二、設立無根信位,以及大權護法,以開圓轉之路。

深信眾生皆能成佛的智旭,對於〈幽溪選佛圖〉以世俗觀點的善惡因果報應論,作為生天、墮三惡道的必然性,極不認同。

智旭從當初所收集的第一張〈幽溪選佛圖〉,看出天台幽溪大師的法界觀主張「一界現時,九界冥伏」。天台宗主張「一念十法界」,只要心念一起善惡分別,便種下了十種法界不同的因地種子。而幽溪大師的主張太過於狹隘,便會產生因果輪迴的發展限制問題。

「如果這樣的話,若因一念錯誤,做錯者受了惡報,卻無法懺悔、轉化善道,若有種善根也沒有出路,不就違背了佛陀濟度眾生的本意?」智旭皺起眉頭,思索著應該如何解套,才能符合佛陀本懷。

靈光一閃後,智旭想到《梵網經》的「一界既現,九界同彰」,更適合作為〈選佛圖〉的法界觀,以及作為輪相對應的依據邏輯。也就是說,不僅在操作〈選佛圖〉每一次擲輪時,即可模擬出每一個人在起心動念時相應所造的三業因果,馬上就有十種法界的趣向展現。

於是,智旭根據《大佛頂經》的十信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等階位之外,大膽地在〈選佛圖〉上特別設立「無根信位」與「大權護法」等新創階位,以開啟眾生皆可成佛的圓滿轉圜之路。

重視經教依據的智旭,引用《華嚴經》〈如來隨光明功德品〉蒙光天子的故事,說明即使落入阿鼻地獄的「無根信位者」,若有因緣得蒙佛光,也能生善根。《大佛頂經》云:「純情卽沈入阿鼻獄。若沈心中,有謗大乘,毀佛禁戒,誑妄說法,虛貪信施,濫膺恭敬,五逆十重,更生十方阿鼻地獄。」---這是墮入阿鼻地獄的因。

那麼,要離開阿鼻地獄的方法呢?「往昔所熏佛乘種子,今日觸佛慈光,故得徑生兜率天上。」這是出自《華嚴經》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》的譬喻故事--過去,佛陀行菩薩道時曾於兜率天宮,放大光明,名光幢王,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。那時,其他世界中的地獄眾生,一旦遇到佛光時候就能感到眾苦休止停息,通通生起歡喜心,於是從彼處命終,直接投生兜率天界。

當時,天界的天鼓發出聲音普告大眾說:「各位投生天界的人啊,你們是因為心不放逸,在佛的處所種下善根,或是過去曾親近善知識所種的善因,現在由於毗盧遮那佛的大威神力,能夠從阿鼻地獄結束生命,投生天界,成為天子。你們應該頂禮感恩啊….」。

另一方面,自知無善根的人,若能發心護法,也能廣種福田,以期圓滿佛道法界,發菩提心使得眾生普皆得度。所以,智旭在〈選佛圖〉的「生善滅惡門」,開出「大權護法」的階位,勸導眾生應該從聞法、請法、護法,利己利人、廣結善緣,將來便可種下出世間的善根。

以「聽法雜眾」為例,即使身在有間地獄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脩羅道的惡人,能夠承佛神力聽聞正法,就會生出不同善根。

第一,正在聽法時,就能夠對治見思,令惡心不現起。第二、若在聽法時生出世間有漏善根,即會感得人天樂報。第三、更有上者,若生出世無漏善根,就會直接到達三乘四教。曾經犯下罪業的人,也可在學佛正見之後,透過作法懺、取相懺、無相懺的方法,悔過止非,達到斷惡修善的作用,這些都是進入佛法的初始之門。總而言之,每個人都具有學佛成佛的可能,也有著佛性普具的大平等。

第三、依照經典教理,開顯法界輪迴的升沉轉圜。

智旭想要傳達的重點之一,就算是逆惡猛心的上品十惡,依《十六觀經》也能歸於淨土。阿鼻地獄極苦,若依《華嚴經》若有善因緣也有機會直登兜率天。反之,上升天界後的眾生就能無憂無慮嗎?實則不然,色界諸天有降德貶墜的痛苦,無色界天也有窮空輪轉的缺點。

十法界的輪迴升沉,彰顯了因果不昧的道理。若能仔細思考生天享福也有享盡之時,並非究竟,眾生更應該把握人身難得,學習正確的佛法知見,才能遠離三界火宅轉危為安、發菩提心。智旭在圖上註明強調,這些規則都有經教根據,並非個人的臆測之見。舉例來說,仰仗佛的慈悲力,可以生起有智慧的善心念。雖然遇到苦痛逼迫,也不會忘記憶念佛的法身、功德、相好,猶能依靠善知識所教導,一心稱佛名號,這樣就能得到下品下生。這也是《十六觀經》所闡明的。

第四個改變:擲輪工具改用四個佛骰。

操作〈選佛圖〉,最重要的工具是佛骰(占察輪)。

〈選佛圖〉的初始用意,是教導眾生認識因緣果報、善惡有別。佛教講因果業報的對應,凡是因地所造的任何身口意三業,即有十種法界的對應差別。有鑑於幽溪大師只用一個佛骰,每次擲輪只有六個結果,無法呈現十種法界的差別,一旦擲出佛骰,上升或沉淪的結果更是天差地別。因此,智旭改用四個佛骰,每次四輪齊擲,輪相結果轉變更多。

為了把四個佛骰輪相的組合對應,逐次寫入每個方格,使得原來的紙張不夠大,還要組合好幾張紙才行。結果,智旭自創的第一版〈選佛圖〉比〈幽溪選佛圖〉篇幅更大,內容更周密。一鼓作氣,完成第一版自創〈選佛圖〉之後,智旭嘴角掛著笑意,對於自己終於把想法化成實際的創作,感到不可思議。